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 正文

血条汤

来源: 文学多点网 时间:2021-06-27

血条汤

出了咸阳城一路往北便是陕西的北五县了,北五县的很顶头那个县城与甘肃的宁县相接,这个县城便是我的故乡——长武县。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深深的?1记忆。这片热土养育了数十万劳苦而又朴实的人。然而令我很难忘的还是家乡的食物——血条汤。血条汤虽算不上是什么珍馐,也没有川粤名菜的美誉,但我童年的味蕾上蓄满了它的味道。

我自幼常吃血条汤,现在却很难吃到了。

血条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相传是唐王李世民来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唐王食用后感觉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大加赞赏,立即命随从带了一些回去,分享给文武大臣和宫中佳丽。由于皇上喜爱,血条汤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九成宫这个地方是麟游县的辖区,所以血条汤的发源地应该是在麟游县。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到了我的故乡了。

对于麟游的血条汤我是知之甚少。故乡的血条汤讲究的是汤多,面少,油汪。这是我一生的念想,只有在逢年过节,遇到红白喜事才能吃到。大锅里提前调制好的汤料,腾腾的冒着热气,待客人来到,便把准备好的干血面用烧开的水一烫,捞几条血面放入碗底,再放入底菜,浇上汤料,一碗香辣可口的血条汤便做好了。端在手里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味觉上都足以动人心弦,垂涎欲滴。食指厚的汤油下泛着血面的红晕,菱形的鸡蛋碎片铺满了汤面,翠绿的韭菜飘花时时冲击着人的眼球。吃时,将烙好的面饼子用手掐成半指长的馍块,泡在汤里,等饼子馍吸收了汤表面的油腻,汤下面的血面才浮了出来,馍与面格外分明,吃一口馍外酥内嫩,唇齿留香;吸一口血面爽滑入口,回味无穷;嘬一口汤沁人肺腑,余味犹存。

小时候,家里比较拮据,父母都是标准式的农人。为了生计父亲在过了农忙时节便在县城里找一些零活赚取收入补贴家用。母亲则时常在地里忙活。旧时的农村,农人家里通常会养年猪,等到了年关杀了卖肉等过年时买新衣服,买年货,剩余的钱还可以留作娃的学费。母亲把家里后院菜地开辟了一块平地,每年都会养一头黑猪。到了年关,父亲就计划杀年猪的事情了。

等杀了猪,母亲就会把猪血用面盆接了准备给我们做血条汤吃。一听说母亲要做血条汤我就兴奋得手舞足蹈,晚上做梦都是血条汤的滋味了。母亲把新鲜的猪血加了盐反复地搅拌,防止血液凝固。再用纱布过滤掉杂质,放了佐料用凉白开将血液稀释。和面时,将稀释后的猪血倒入面粉,反复地揉搓成絮状。等猪血与面粉融合充分后,再到压面机上压成面片,面片上反复地擦上菜油晾一会,切成细面条粗细如同兰州的牛肉拉面。然后拾在蒸笼里蒸二十分钟的样子。我帮着母亲在院子里拉了一根旧电绳,把蒸好的血面搭在上面,等完全晾干了母亲用干净的塑料袋装上扎紧,一家人正行行就吃上走了(就是能吃很长时间)。

在做吃食上,母亲也算是村子里比较利气(有能力)的女人了。正月里趁着农闲,母亲总能在吃食上弄出些花样,蒸血肠,炸酥肉,做馇酥,摊淤面······血条汤则是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回,毕竟猪血不常有,血条是个稀罕物,舍不得,得慢慢吃才够味。

早上起来,看到母亲在拾掇刚入冬时挖的红萝卜,我就知道要吃血条汤了。红萝卜是用来调汤的重要菜品。将鲜红的红萝卜和雪白的豆腐切成玉米粒大小的丁,再将蒜苗、木耳、黄花切碎在大铁锅里炒熟,这是底菜。接下来将鸡蛋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将集市上买回来的韭菜少许切细,这是飘菜。到了中午,母亲把压好的血面泡一些在热水里,就开始调汤。调汤是个技术活。母亲是凭借着多年的饮食经验,在锅里把菜油烧热,炝炒切碎的葱姜后,倒入开水,再放入了腊月里炒好的臊子肉,然后加入各种佐料。一般人掌握不了火候,捏不准佐料的量,汤不入味,血条汤的滋味便要跌上一大截。

无风的时候,太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舒服。一家人提着小马凳在院里晒日。“吃饭了。”灶房里传来母亲做好饭的喊声。一家人鱼贯进了厨房,端了血条汤回到凳子上等母亲拿来了饼子,就开始掐。这种别有风味的吃法,我想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不知在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北方小县城里传承多少个春秋了,让每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难以忘却。吸足了油汤的酥饼馍扏(配)着血面,再嘬上几口母亲亲手调制的鲜美甘淳。一家人的幸福感在一碗血条汤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往的血条汤只有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才能吃上,猪血也不好得,所以在平常日子里常常成为我的盼望。或许物以稀为贵,现在这种美食已经进入了陕西一些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郑州哪里能治癫痫
癫痫病日
癫痫是怎么导致的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