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爱情(2)
【导读】孤独成为一种享受,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仍有被理解的渴望,更由于这点渴望氤氲弥漫而为爱情的背景;否则也将地老天荒。
“你这人太自我了。”不止一个人这样责难我。这当然指出了我性格上的缺点和狭隘,但有时也会猛然警醒地想:不允许有自我吗?我的理解,自我相当于哲学上的主体性,正是在塑造主体、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了人性灵明之根,精神生命依此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混沌,烛照了万古洪荒的幽寂。而当主体性首先意味着功利主体、欲望主体时,讳言自我也就是意料中的了。当“自我”成为一种普遍的责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主体性的荒芜。而我仍固守“自我”,因为在我看来,没有“自我”的人不能够成就一个敢于担待的、大写的主体,没有“自我”的人眼中一定也没有“对象”。
与“自我”相对应的感受是孤独。我相信孤独是每个自我的原初语境。我已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起习惯于孤独的,只是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孤独的体验里确证自我、固守自我的。在那些独处的时候,从纷繁芜杂的现象界抽身出来,向内收敛、凝聚,与本体自我相熨贴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精神世界。以至于太过长久地耽于现象界会让我感到是不可忍受的,在空疏的闲聊里我也常常感到承受不住生命外化的虚空。我以为,酒罪、昏昧、激越等生命的边缘化体验一定是极大程度地游离于自我而构成对自我的耗散,尽管这些体验在生命中也许仍是必要的。也因此我愈益认识到,对于我,读写已成为一种感受孤独的方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命存在状态。
孤独成为一种享受,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仍有被理解的渴望,更由于这点渴望氤氲弥漫而为爱情的背景;否则也将地老天荒。那么在爱情里还会有孤独,还可以忍受孤独吗?感情的投射也即原初自我对象化的过程,用黑格尔的话说,本质乃在他物之中,因而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是以“吾丧我”为代价的。没有“自我”也就不可能感受(享受)孤独,有的无非寂寞。而寂寞着实是一种缺憾,它不同于孤独,孤独是本体完满的。我曾说,孤独的凝思仍有被理解的渴望;这里要补充的是,这种被理解的渴望实在是一种绝对(与物无对)的满溢,而丝毫不意味着某种缺憾。当然,事实上,对象化出去的“自我”并不是总能得到确证的,毕竟,除了本体自我而外,哪有不落因果的绝对保障呢。现象界实在是个卑陋、荒谬的所在。因而,我常常会想,“自我”一定是两重性的,在现象自我背后首先还有一个本体的自我,它永远作为精神生命的皈依和心灵本体的港湾向现象的自我敞开门扉,随时准备接纳那个心力交瘁的自我,伤痕累累的自我,以它生命本体有限的宁静洗去现象界的风雨沧桑,安顿现象自我的疲惫与困乏。这个本体的自我正是不可能真正对象化出去的,用庄子的话说,叫“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在这个意义上,孤独不仅是爱情的背景,也是整个人生的背景吧。孤独是爱情的背景,孤独的满溢勾画出渴望的凄美,孤独中已有爱情的设定,因而也可以说,爱情是孤独的悬想,爱情是孤独的背景。
【责任编辑:可儿】
羊癫风北京专业治疗癫痫医院癫痫能治疗吗